眼下正是早稻插秧的黃金時期,南安種糧大戶們正搶抓晴好天氣,組織插秧機進行早稻插秧,全面掀起了南安早稻插秧作業的熱潮,呈現出一幅美麗的春耕畫卷。
17日,記者走進位于南安碼頭鎮大庭村的百畝農田,伴隨一陣陣“轟隆隆”的機器聲傳來,“老司機”們正駕駛著插秧機,在田地里來回穿梭。行走之間,一株株嫩綠的秧苗從插秧機苗盤上滑落,穩穩地立在水田里。不一會兒,一大片水田便披上了“綠裝”,一排排秧苗栽插整齊且間距相當。
“采用手工插秧,一人一天8小時只能插一畝的秧苗,而一輛插秧機一小時可以插20畝—30畝的稻田。”南安市農業機械技術推廣中心主任黃春福告訴記者,水稻插秧機改變了傳統插秧的不利因素,不僅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,讓農民節約了時間,增加了效益,也提升了農產品質量,為糧食穩定生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;同時還可以按照不同的需求,調節插秧機的株距和插秧的株數,方便田間管理、病蟲害防治和通風采光。
好技術離不開好政策的引導。黃春福介紹,為了讓更多種植戶乘上機械插秧的“快車”,近年來,南安市農業農村局積極推廣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,并從政策扶持、資金協調、技術指導等方面鼓勵合作社開展社會化服務;組織全市13家農機合作社、農機服務隊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,為5000多戶種植戶開展水稻生產的機耕、機播、機插、機防、機收、機烘等環節進行托管服務。
如今,南安每年選擇水稻機械插秧的農戶穩中有升,截至目前,累計服務面積達10.4萬多畝。據悉,這些稻田主要采取“合作社+農戶”的運作模式,從機耕、育秧、機插、機防、機收等,都由合作社“一條龍”服務。
“大庭村這片百畝農田以前是撂荒地,最久的已經荒了30多年。2022年,通過相關部門指導,幾個農戶一起承包流轉土地,委托我們合作社開展全程機械化服務。”南安高順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戴子中告訴記者,去年農田流轉后,經過平整、返耕,種植了一季中稻,平均畝產620公斤左右。
近期,泉州市出臺的《扶持糧食生產保障糧食安全若干措施》中提出,為推進撂荒地統籌利用,將對承包拋(撂)荒山垅田連片或集中整治復耕規模10畝以上、連續三年每年種植一季以上糧食作物的,第一年按復耕面積每畝獎勵1200元,第二年、第三年每年每畝獎補300元。此外,南安還有相關物化補助,包括種子、肥料、農機具等,加起來也有每畝100元的補助。
不負春光,不誤農時。記者從南安市農業農村局了解到,今年全市預計種植早稻面積15.86萬畝,截至目前全市育秧1.33萬畝,可供大田插秧15.96萬畝,溶田10萬畝,水稻插秧面積1.58萬畝。目前,全市已完成機耕面積10.3萬畝左右,機耕率達99.5%,插秧將在清明節前后完成。(記者 莊樹鴻 黃奕群 通訊員 吳昭環 雷明嬌)